再谈殷邺一体,论安阳大古都地位

上次我写出《论殷邺一体》的文章后,好多热心的朋友给予支持,当然也有反对者,甚至有人说照你这个历史地理继承说,林州、汤阴、内黄都可以称“大古都”了,这当然是胡搅蛮缠的笑话了。

我们今天再来说说“殷邺一体”这个话题。

一、“大古都”之“大”到底指什么

评论区在今安阳城、邺城遗址和殷墟遗址这三个地方上争论不休,认为谁也代表不了谁。

那么,请问“大古都”之“大”该如何解释。

我国历史地理大家陈桥驿先生从“古都”入手讲“大古都”,他认为古都至少要有两个条件:其一,曾经是一个独立政权的首都,不管这个政权辖境多大、存在多长时间;其二,现代城市必须与当年古都位置重合,或部分重合。

殷邺遗址的位置全部或部分与今安阳市位置重合,这说明了什么?

殷墟和今安阳城址到邺城遗址的距离不过十几公里,不管今天的行政区划如何调整,单从大古都的地域意义上来说,殷与邺、邺与安阳怎么能区分开呢?就如汉魏洛阳城、隋唐洛阳城与明清洛阳城的关系一样,能说它们不是一体吗?

二、到底是谁成就了安阳大古都的地位

现在的人们总有一种错觉,认为“六朝古都”的邺城历史比殷都一朝的“大邑商”历史长?

这是非常错误的。殷都一朝的历史是多年,而所谓的“六朝古都”每个朝代都是短命王朝,加起来也不过一百多年,且不说殷商建都在前,单就建都时间而论,也是殷都成就了安阳“大古都”的历史地位。陈桥驿在《中国的古都研究》一文中说:“殷墟作为一个早期传统王朝的首都达余年,即使不再考虑邺城,安阳也已经具备大古都的称号了。”

对照中国古都学会第二任会长朱士光教授提出的“大古都”的主要标准:1.应是我国历史上主流(或主体、主干)王朝或政权的都城;2.它有着较长的作为都城的时间,一般而言应在二百年以上;3.它有着相当大的城址规模;4.在它遗址上或其近旁存在后续城市,且应是国家级或较高级别规格的区域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孰轻孰重,明白了没有?

三、什么原因促成安阳这块厚土成为了古都

英国地理学家柯立希在《大国都》一书中提出,建造都城时通常考虑以下三个因素:交通便利、粮食(包括水源)充足、便于防守。

明朝嘉靖年间学者陈建在《建都论》中说:“古今天下都会有四,然论时宜地势,尽善全美则皆不如洛阳。夫建都之要,一形胜险固,二漕运便利,三居中而应四方。必三者备,而后可以言建都。长安虽据形势,而漕运艰难;汴居四方之中,而平夷无险,四面受敌。惟洛阳三善咸备。”

陈建对洛阳推崇倍至,我们参照他的标准可以发现安阳作为古都的条件有以下几点:

1.形胜险固,古殷邺西有太行高地,东有古黄河天堑,这是商王都定都大邑商二百七十多年的根本原因及后来邺城成为都城的根本原因。

2.漕运便利,也指交通方便,古殷邺的南大门是古黄河边的黎阳津(白马渡囗),西南经轭关陉过孟津渡囗可直达天下之中的洛阳,西北经滏关陉和上当高地可直达并阳(今太原),东北有一望无际的古黄泽和大陆泽。

大古都从殷墟移到邺城,只不过从洹河边移到了漳河边,区区十几公里,怎么就殷邺不一体了?

四、承续邺城历史地理位置的城市是安阳而不是临漳

公元年,杨坚令北周大将韦孝宽烧毁邺城,并把邺城百姓迁入相州安阳城,安阳改称“邺县”,安阳延续了邺城的历史,这是不容置辩的历史事实!

大古都的标准有一条:“在它遗址上或其近旁存在后续城市,且应是国家级或较高级别规格的区域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平心而论,这个后续城市是安阳还是临漳?

如果有人仍固执地认为邺城遗址在临漳地盘上,故能代表邺城的只能是临漳。那么请问:为什么杨坚把邺城烧毁后要迁民于安阳,而不是向北迁移到另一个地方呢?

答案只有一个,殷邺的历史地理位置重合,太行山没动,古黄河仍在安阳南边的黎阳渡口流淌!这也更加证明,今安阳城就是邺城的继承者!

有人说,如果杨坚把邺城人迁入洛阳,岂不是洛阳成了邺城的承续?我只能说你连个历史爱好者都不够格!如果你是杨坚,你会把几十万人胡乱安置!

五、安阳是否延续了邺城的历史地位

公元年,杨坚令北周大将韦孝宽烧毁邺城,邺城的历史功能或者说历史地位就消失不见了吗?

邺城作为“河北咽喉,天下腰膂”的历史地位,不是杨坚一把火就能烧没的,作为承续者的“安阳城”必定有所反应。

公元年,唐肃宗平定安史之乱,与燕帝安庆绪、燕军将领史思明交战于邺城(今河南安阳),史称“邺城之战”。

杜甫的《石壕吏》“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就是对那场战役的真实反映!

六、邺城与安阳去向何方?

大古都是有演变规律的。

复旦大学葛剑雄教授认为,漕运的便利和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一步步把中国大一统王朝的首都从西安拉出关中盆地,走向了洛阳盆地。而最终走向北京,隋唐大运河和京杭大运河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北方割据势力中心的邺城被安阳承续后日渐落寞,原因是什么呢?

我们不能忽略隋唐大运河——永济渠(今卫河)的作用。大业四年(公元年),隋炀帝杨广开挖隋唐大运河,成功地把南北中国联为了一体,邺城(相州安阳)再也没有了占据北方中心的可能,其历史地理开始发生根本转变。

北周大象二年(公元年)分相州(今河南省安阳市)置魏州,治所在贵乡(故治在今河北邯郸市大名县城东北)。宋庆历二年(年),改称大名府,也叫北京,成为了北宋首都东京(今开封)的北方陪都。

历近五百年变化,邺城(相州安阳)的历史地位逐渐被永济渠岸边的河北大名府代替。

金章宗明昌五年(公元年),黄河南徙,安阳东南边再无黄河天险。安阳历史地位进一步下降,至元、明、清时已彻底沦为一般的地方中心。

地理的变化与社会的变革使安阳大古都的历史地位一再下降,昔日的辉煌如落日斜阳挂在当今安阳城的上空,令人唏嘘不已。

这就是历史!

今天,整个中国的经济重心仍在南移,郑州的崛起压迫得安阳喘不过气来,但京广高铁、郑济高铁及豫北机场(红旗渠机场)正在形成安阳新的历史地理。

研读安阳历史,面向安阳未来!




转载请注明:http://www.tanggallery.net/gtybxzz/109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