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中方言土语运用及表达效果读

北京治疗皮炎好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zczz/210627/9113880.html

杨中宇

萧红作品《呼兰河传》中的语言,并“没有什么显眼耀目的装饰”,颇具地方特色。她用乡土的语言写乡土的题材,写这方乡土的人物,洋溢着浓厚的东北风土人情的味道。

以我看来,这很大程度上,在于萧红对呼兰河方言娴熟的运用能力,以及她力图追求的艺术表达效果,达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的语言穿透力。

呼兰河方言,乃呼兰河水域内、松嫩平原东部典型的寒地黑土语言,是东北话的典型代表。萧红将这一区域的方言运用得信手而得,且颇具魅力。

萧红出生在呼兰河下游的呼兰城,并在呼兰河生活了大约20年,若包括流寓哈尔滨的日子,萧红则在泛呼兰河流域生活了23之久,她以女性的敏锐力锤炼了深厚的生活语言功底,并在哈尔滨时期就开始试用本土方言写作了,且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为她的小说作品增色,最典型的当数《呼兰河传》的方言土语运作。

萧红的《呼兰河传》通篇用的是“国语”,然而行文之中会有一些方言夹杂在里面。东北方言与国语相比,有两个特点:1.东北方言使用的字词,是国语里边没有的;2.东北方言借用了国语里边的某些字词,但是含义有所变化。呼兰河传中的方言使用,就是第二种情况。

呼兰河方言土语,属“地方土语”,是在长期的寒地黑土劳动实践中产生形成的,能形象恰当地表达人、事、物的特征与意愿,才得以流传至今。

呼兰河方言的语音与普通话相近,无较大差别。但有些单词的读音与普通话比较则有差异,出入主要表现在语音上。诸如:人与“银”不分,把人读成“银”;肉与“右”不分,把肉读成“右”;褥与“玉”不分,把褥读成“玉”;热与“夜”不分,把热读成“夜”;口与“义”不分,把日读成“义”,等等。这种语音,在呼兰河水域内一些地方已成为习惯读法,表现在语音或单词上就逐渐形成了北方语音夹杂着方言,在构成词汇时读音也如此。这种语音以农村和文化不普及的地方操者较多。

为了进一步检验和明确萧红在《呼兰河传》中的方言土语表达上的特殊作用,我将她在作品中的具体语句作了归纳分类,情况如下:

一、方言分类

萧红小说《呼兰河》中的方言词汇(土语)很多,据笔者所采集到的语言标本,初步划出以下类别:

(一)特定的介词

例句中另有典型方言词汇,如:这个。

例句:1.~人狼心狗肺。2.~物不是物。3.~年头是啥年头。〔出处《呼兰河传》第六章第三节〕

(二)数量词

例句:再说公鸡,公鸡是~,谁家杀鸡不想杀胖的。小公鸡是不好卖的。〔出处《呼兰河传》第五章第四节〕

例句:一到了冬天,冯歪嘴子差不多天天出去卖~的。这粘糕在做的时候,需要很大的一口锅,里边烧着开水,锅口上坐着竹帘子。〔出处《呼兰河传》七章第一节〕

(三)民谣、谚语、传说、民间故事

例句:他说:“走黑路怕啥的,~。”〔出处《呼兰河传》第六章第五节〕

例句:等黄昏之后的乌鸦飞过时,只能够隔着窗子听到那很少的尚未睡的孩子在嚷叫:“~……”。〔出处《呼兰河传》第一章第八节〕

(四)特定的呼兰城地点名词

例句:再问他这~离城多远,他便说:骑马要一顿饭的工夫可到,坐车要三顿饭的工夫可到。〔出处《呼兰河传》第二章第四节〕

例句中另有典型方言词汇,如:东大桥。

例句:我家的背后有一个龙王庙,庙的东角上有一座大桥。人们管这桥叫“东大桥”。〔出处《呼兰河传》第五章第十一节〕

(五)特定的呼兰河风俗词汇

例句中另有典型方言词汇,如:捶棒棰。

例句:女人一到了八月也不过就是浆衣裳,拆被子,捶棒棰,捶得街街巷巷早晚地叮叮地乱响。“棒棰”一捶完,做起被子来,就是冬天。〔出处《呼兰河传》第一章第九节〕

例句:(老胡家)他家的大孙子媳妇就~。〔出处《呼兰河传》第五章第十节〕

(六)生活民俗类精彩语段

例句中另有典型方言词汇,如:烧晚饭、小瓦盆。这里暗示给我们一个民俗:呼兰河人是以泥瓦盆做餐具的。

例句:“这手是要~吗?这手……”

 她的手,不但一个指头,而是整个的手都肿起来了。〔出处《呼兰河传》第五章第四节〕

(七)精彩用词类经典语段

例句中另有典型方言词汇,如:小葱蘸大酱、包米大云豆粥、豆腐加上点辣椒油。这里“触”读音应为chu3,该字用得传神贴切。

例句:晚饭时节,吃了小葱蘸大酱就已经很可口了……用筷子触了一点点豆腐,就能够吃下去半碗饭,再到豆腐上去触了一下,一碗饭就完了。〔出处《呼兰河传》第一章第七节〕

例句中另有典型方言词汇,如:歪歪斜斜。

例句:三间破草房是在院子的西南角上,这房子它单独的跑得那么远,孤伶伶的,毛头毛脚的,歪歪斜斜的站在那里。〔出处《呼兰河传》第四章第二节〕

(八)另类民俗类语段

例句中另有典型方言词汇,如:吊在大梁上。

例句:她来到我家,我没给她气受,哪家的团圆媳妇不受气,一天打八顿,骂三场。……有几回,我是把她吊在大梁上,让她叔公公用皮鞭子狠狠地抽了她几回,打得是着点狠了,打昏过去了。〔出处《呼兰河传》第五章第四节〕

例句中另有典型方言词汇,如:花费、订下、头绳钱、鞋面钱、盘费、请神、看香火、吃偏方。

例句:这孩子,嘴也是特别硬,我一打她,她就说她要回家。……一个团圆媳妇的花费也不少呢,你看她八岁我订下她的,一订就是八两银子,年年又是头绳钱,鞋面钱的,到如今又用火车把她从辽阳接来,这一路的盘费。到了这儿,就是今天请神,明天看香火,几天吃偏方。〔出处《呼兰河传》第五章第四节〕

(九)人物刻画类典型语段

例句中另有典型方言词汇,如:小猪官、炕梢、赶集、有啥捎的没有、房户。

例句:有二伯没有一定的住处,今天住在那咔咔响着房架子的粉房里,明天住在养猪的那家的小猪官的炕梢上……他的行李他自己背着,老厨子一看他背起行李,就大嚷大叫地说:“有二爷,又赶集去了……”有二伯也就远远地回答着他:“老王,我去赶集,你有啥捎的没有呵?”〔出处《呼兰河传》第六章第六节〕

例句中另有典型方言词汇,如:零零碎碎、被角往外流着棉花。

例句:有二伯的行李,是零零碎碎的,一掀动他的被子就从被角往外流着棉花,一掀动他的褥子,那所铺着的毡片,就一片一片地好像活动地图似的一省一省的割据开了。〔出处《呼兰河传》第六章第六节〕

(十)生活类方言动词

例句:一去去了这么久没回来,我就有点~。〔出处《呼兰河传》七章第四节〕

例句:有二伯一听就生气了:“你们家里没好东西,尽是些耗子,从上到下,都是~,大人是大耗子,小孩是小耗子……”〔出处《呼兰河传》第六章第十四节〕

(十一)情态动词

例句:这有什么办法,谁老谁~。〔出处《呼兰河传》第一章第五节〕

例句:假说女子就是一个恶鬼的化身,但那也~。〔出处《呼兰河传》第二章第二节〕

(十二)叠加词现象

例句:第一章第一节:「(外祖母)用力地在孩子的屁股上~打起来。」

例句:第一章第四节:「他身上写着他名字的纸条,来风一吹,还~地跳着。」

(十三)时间类熟语

例句:第一章第二节:「卖豆芽菜的女疯子,虽然她疯了还忘不了自己的悲哀,~的还到庙台上去哭一场,但是一哭完了,仍是得回家去吃饭、睡觉、卖豆芽菜。」

例句:祖父想要让他们搬家。但呼兰河这地方有个规矩,春天是二月搬家,秋天是八月搬家。一过了~就不是搬家的时候了。〔出处《呼兰河传》第五章第二节〕

(十四)地理气候类语汇

例句:第一章第一节:「年老的人,一进屋用扫帚扫着胡子上的~。」

例句:这地方的晚霞是很好看的,有一个土名,叫~。说“晚霞”人们不懂,若一说“~”就连三岁的孩子也会呀呀地往西天空里指给你看。〔出处《呼兰河传》第一章第八节〕

(十五)服饰、日用品等语汇

例句中另有典型方言词汇,如:辫根、蛋青。

例句:(看戏去的姑娘)擦了胭脂涂了粉,刘海剪得并排齐。〔出处《呼兰河传》第二章第三节〕

例句:耳朵上戴了长~,土名叫做“带穗~”。这带穗~有两种,一种是金的、翠的;一种是铜的、琉璃的。〔出处《呼兰河传》第二章第三节〕

〔十六〕丧葬风俗语汇

例句中另有典型方言词汇,如:闹。

例句:大门前边吹着喇叭,院子里搭了灵棚,哭声终日,一闹闹了不知多少日子。〔出处《呼兰河传》第三章第六节〕

例句:第一章第四节:「其余的东二道街上,还有几家~。这是为死人而预备的。」

(十七)祭俗类词汇

例句:祖母已经死了,人们都到龙王庙上去~回来了。〔出处《呼兰河传》第三章第五节〕

例句:她洗完了手又跪在~那里祷告了一翻。祷告完了才能够抽帖的。〔出处《呼兰河传》第五章第四节〕

(十八)生活类形容词

例句:但是她没有想,一方面因为团圆媳妇的病也实在病得缠绵,在她身上花钱也花得~的了。〔出处《呼兰河传》第五章第四节〕

例句:这时候冯歪嘴子的窗子也露出来了。因为那些纠纠缠缠的黄瓜秧也都~,舍弃了窗棂而脱落下来了。〔出处《呼兰河传》七章第一节〕

(十九)行业类名词

例句:五岁的孩子说:“开~。”〔出处《呼兰河传》第一章第七节〕

例句中另有典型方言词汇,如:掌柜、大窝堡。

例句:两家都很有钱,一家是本地的烧锅掌柜的,一家是白旗屯的大窝堡,两家是一家种高粱,是一家开烧锅。〔出处《呼兰河传》第二章第三节〕

(二十)生活器具类名词

例句:祖母的手里,拿着白马鬃的~,就用蝇甩子给他驱逐着蚊虫。〔出处《呼兰河传》第一章第八节〕

例句:等到了晚上在~的下边,我家全体的人都聚集了的时候,那才热闹呢!连说带讲的。〔出处《呼兰河传》七章第四节〕

(二十一)物质、及动植物词汇

例句:破草房有上半间,买上二斗豆子,煮一点~下饭吃,就是一年。〔出处《呼兰河传》第一章第六节〕

例句:我不知道,为什么长得高还让人家笑话,我问她:“你到我们~里去玩好吧!”〔出处《呼兰河传》第五章第一节〕

(二十二)婚俗类词汇

例句:所谓“~”就是在法律上的订婚形式,一经过了这番手续,东家的女儿,终归就要成了西家的媳妇了。〔出处《呼兰河传》第二章第三节〕

例句:这~的,多半都是相当有点资财的人家才有这样的事。〔出处《呼兰河传》第二章第三节〕

(二十三)居所类方言名词

例句:只是不能够预先订座,来得早的就有凳子、~坐。来得晚的,就得站着了。〔出处《呼兰河传》第四章第四节〕

例句:后来我家在五间正房的旁边,造了三间~。〔出处《呼兰河传》第六章第十二节〕

二、萧红方言写作的艺术特色。

萧红的代表作《呼兰河传》,以自述的朴素形式,生动再现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东北小镇呼兰的风土人情、人民生活状况与精神风貌。作品叙事手法独特,人物刻画细腻,细节描写清新隽永,尤其是浸润着泥土气息的东北方言的运用,突出了东北地域文化特色,反映出呼兰河独特的人文特色、风俗与民情。特别是在方言土语的运用上,别具匠心,独出心裁,生动活泼,逼真传神,将读者一下子带入了她的家乡,一方独特恶劣、沉重抗争着的黑土地——大东北。

由于风俗习惯、文化、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同一词(词组)对另一个方言区的人来说并非同一事物。东北方言中存在着大量看似与普通话词义相近而词性文化内涵不同的词语,如:“家贼”并非家里的小偷,而是麻雀;“出门子”不是离开家到外面去,而这里面是特指姑娘出嫁,读起来别有风味,显现了东北方言的表达功力。

1、独特的地方色彩

在形式上是构形,通过加缀和重叠改变词汇语法形式但词意不变。加缀词汉语是缺乏形态变化的语言,通过意义区分词根和词缀,有实意的是词根,反之为词缀。汉语常见前缀有“阿、老、第、初”,后缀“子、儿、头、家、化、来、去、了、着、过、起来、下去”,中缀“得、里”。文中带后缀的方言词语,例如“:生了就任其自然的长去;长大就长大。人性化写作的意义。方言写作的作用:个性化写作的特色。

2、多彩的民俗画

这些方言土语,从不同方面真切地映衬出地方文化深厚与美妙。从她的“扭扭搭搭”、“浆衣裳”、“抽一袋”到“跟人跑了”、“拉着小驴”“大昴星”等,都较好地反映了东北这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和地域文化特色。只有东北这疙瘩的人才会这样去生活,这样看事物,这么去说话,说话才是这么一个调。所以说,萧红的小说正如矛盾所评价的:正如一副山水画,一曲凄宛的歌谣。

3、更好的突出人物形象

例如:她骂祖父是“~”,骂我是“小~”。〔出处《呼兰河传》第三章第二节〕,

第一章第一节:「(外祖母)用力地在孩子的屁股上~打起来。」

有二伯的行李,是零零碎碎的,一掀动他的被子就从被角往外流着棉花,一掀动他的褥子,那所铺着的毡片,就一片一片地好像活动地图似的一省一省的割据开了。

这就把人物的冷酷、尖刻、土气、强势都描写得入木三分,活灵活现。这里的方言较好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惟妙惟肖地塑造了团圆媳妇、有二伯等的人物形象。

4、表达对故土的思念

例句:戏还没有开台,呼兰河城就热闹不得了了,接姑娘的,唤女婿的,有一个很好的童谣:“拉大锯,扯大锯,老爷(外公)门口唱大戏。接姑娘,唤女婿,小外孙也要去。………”

例句:这地方的晚霞是很好看的,有一个土名,叫~。说“晚霞”人们不懂,若一说“~”就连三岁的孩子也会呀呀地往西天空里指给你看。

行文中方言的巧妙运作,着实表达了作者对故土的强烈思念,对那一方水土的眷恋和思考。故乡的一切,她用这通俗方言便呈现给读者,令人耳目一新,身临其境。

三、萧红方言写作的意义

萧红方言写作的意义,在于她对本地文化的尊重和对作品的深化。无疑于在创作上开出了一道美丽的河流。

1、萧红在写作中的态度,恰当好处

别人问萧红,文艺可否用方言?萧红回答说:“大概说来,文学不可用方言,但有时在对话里可以用,有时为了一个小地方的人们宣传,也不妨用。”

鲁迅一直强调改造我们民族的特点,改造我们民族的劣根性,这咱劣根性与人物的话语是紧密相联的。我们读小说或平日里听别人说话,根据他的不同话语就能听得出他在哪个层次上混。这是一个地域人们性格特点的标志。萧红这样写来就是要给给予严厉的批判。

2、时代变迁有的方言仍在使用,而有的已经死掉了

虽说现今对于过去的方言已不再使用了,而且已有新的语言替代了原有的方言土语,但是,的确有的方言还在继续使用,比如:“屋里屋外”、“大手大脚”、“没有愧心事,不怕鬼叫门”等。特别是提起或讲述从前的故事时,还是经常使用那些具有特色和地方滋味的方言,也更恰当地展现当时的语境和况味。比如:“洋蜡、煤油灯、东厢房、拉大锯,扯大锯”等。

当然,有的方言已经死掉了,人们不再用它了,比如“死脑瓜骨、毛子人,税局子、德顺等。

例句:二神嘴里:“大仙家~了,要慢慢地走,要慢慢地行。”

3、不少地方对方言改动了,用了别的词语替代了

这是个显著的变化,如:“打个对折“,现在说:打折。“抽一袋”现在叫:抽一支。河沿,如今:说是:河岸,这属于改动的方面。“介个“,由”这个属于完全“替代了。“跟人跑了”,现在叫做:私奔。等等,也都是属于完全替代了。“吹风、把眼、跑线”、“西沥忽通”“椽杆子”等,这类方言已经死掉了,没有人再用了。

,现在叫蜡烛。

例句:有二伯去跳井,他的烟荷包,小烟袋都带着,人们推劝着他回家的时候,那柴堆上还有一枝小~,他说:“把那~给我带着。”

现在说真笨。

例句:她骂祖父是“~”,骂我是“小~”。

四、萧红方言对我们后人的影响

萧红的小说《呼兰河传》,堪为中国文化史上的杰作,具有划时代的典范意义,而且对后人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正在不断扩展和深化。主要可有以下几人方面。

1、内容的真切与深透

萧红的作品字字句句如倾诉,讲述着东北这个地方百姓在命运中苦苦挣扎的故事,每个故事,每个情节,每个场景,都是真真切切,没有虚掩的成分,也没有虚构的影子。可以看出他对底层人民痛苦生活的了解和同情程度。这种情真意切的讲述和对人个命运的动情描述,对后来的小说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们一直在阅读他的作品,感受着他作品字字如金的沉甸甸内容。让我们对于文学作品更加敬仰和珍重。

2、语言艺术的成熟与民族特色

萧红创造了自己语言上的绝对特色,也成就了东北文学作品的一个经典。他对于东北地方语言的娴熟的运作,特别是对于方言的巧妙汲取和大胆尝试,完全还原了家乡的一个个生动的场景和鲜活的人物。这是作家在语言驾驭上的成功之处。方言成为萧红小说中的奇特靓点,也是她对于人物性格塑造上的飞来妙笔,方言在这其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3、地方语言恰当运用成为一种时尚

萧红在《呼兰河传》中的方言土语运用,对于本地地方语言的提炼和引用,大大增强了作品的地域特色。作者所讲述的故事时时带有地方的浓浓味道,代表着这方境地的生活特色,总是离不开地方生活语言的带入和引发,也将人们自然地带入那样的生活情境,起到了画龙点睛的绝妙作用。

小说是民族的,也是某一地方的产品,所以,必然要带上地方的泥土风味,如果离开了地域的风物人文色彩,便不会具有更强的生命力,便不会更鲜活地创作出属于那个地方那个年代的东西。

人物离不开一方水土,小说便要努力地写成这一方水土的细微与微妙之处。萧红在文学作品的方言运用,也给后人创作开辟了学习和借鉴更为广阔的天地,引领着作家们在地方语境的陈述上更具风情和特色,这是一个小说创作的成功范例。




转载请注明:http://www.tanggallery.net/mjxgtyzz/108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