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的国土面积为万平方公里,本土长1万多公里,宽约公里,是世界上面积最大,且地跨欧亚两大洲和东西两半球的国家。美国的国土面积则为万平方公里,本土长约公里,宽公里。
就数据而论,在人们的潜意识中,无疑,俄罗斯的战略纵深要比美国更加宽广。然而,战略纵深并非仅指面积及长度和宽度。如果以战略纵深的完整定义,再结合美国的地理位置来分析的话,美国的战略纵深条件并不比俄罗斯差,从某种程度来说,甚至比俄罗斯的战略纵深更深远、更实用。
从概念上说,战略纵深是军事术语,包含了地域面积、地表特征、缓冲地带、防御体系等因素。比如说,如果是一马平川的地形,即便是面积再大,长度再长,宽度再宽,在现代战争条件下,也就等于没有战略纵深。英、苏、美这三个不同时期的军事强国之所以在阿富汗没有讨到好,就是因为阿富汗的地形条件优越之故。
之于战争的作用而言,战略纵深其实就是“空间换时间”的资本。也就是说,一旦战争初始失利,大面积的战略纵深区域能够让军队有喘息的时间,并充分利用这个“时间”进行重新集结和休整,以利再战。而这个休整的地方又必须是安全的。所以,除了面积和地形这两大因素外,这个地方还必须提前拥有或易于构建防御体系。而在这个因素上,美国要优于俄罗斯。基于此,总体而言,俄罗斯本土的战略纵深更宽广,而美国的战略纵深则更深远。
直白地说,俄美是目前这个世界上战略纵深的基础和条件最好的两个国家。一个是历史上不止一次尝到过战略纵深之于战争作用的甜头。即俄罗斯;而另一个的战略纵深尽管没有经受过战争的考验,但条件摆在那里就已经使对手望而生畏。即美国。
毋庸置疑,战略纵深是决定战争结局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正因为此,自古以来,很多政治家和军事家都在孜孜不倦诉求着战略纵深的加强,自然也是一些国家不断开疆拓土的原因之一。而俄罗斯就是这样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
从一个弹丸之地的莫斯科公国发展成为世界国土面积第一大的国家,足以说明俄罗斯历史上的政治和军事领导人痴迷于战略纵深的加强。毫不忌讳地说,这种对土地的热爱已经近乎于“偏执”,并形成了民族特性之一。直到现在,它似乎依然“情有独钟”。因为它们尝到过甜头。
应该说,宽广的战略纵深确实曾给俄罗斯人带来过“空间换时间”的战争好处。比如,在年的克里米亚战争中,尽管沙俄被英、法、奥斯曼土耳其这三个帝国联合打败,但由于俄罗斯本土的战略纵深宽广,它们也并不敢对俄罗斯“赶尽杀绝”,俄罗斯也因此保留了抚平战争创伤和再次崛起的机会。而在二战中,战略纵深的这个作用也就更加明显了。
年9月1日,德国对波兰进行了闪电战,毫无战略纵深的波兰全境随之处于完全的被攻击状态,仅仅9天时间,德军就攻到了波兰首都华沙城下,9月28日,波兰不得不宣布投降。而德国对苏联的闪电战尽管更加猛烈,但战争的进程却呈现了不一样的结果。
年6月22日,希特勒出动个师,万人,架飞机,辆坦克,门大炮和艘舰船对苏联展开了世界军事史上最大规模的闪电战。分三个方向发起攻击的德军推进距离平均达到了公里,大量的苏军有生力量被消灭。以当时的局势而言,如果不是因为苏军还有且战且退的战略纵深这个“周旋余地”的话,也就只能是举手了。
苦苦支撑了一年之久的苏军于年6月迎来了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自此,德军的进攻势头受挫,战争态势也进入了相持阶段。此后的战争过程已经无需赘言,年库尔斯克战役后,苏军转入反攻。年4月30日,苏军攻陷柏林,苏德战争结束。
从苏德战争态势的转换来看,军力处于劣势的苏军之所以能够反败为胜,得益于苏军和苏联人民的未放弃、二战同盟国的军备物资支援、美英开辟西线战场对德军的牵制、苏联宽大的地理区域以及苏联独特的气候条件等因素的联合作用。而其中的战略纵深因素“功不可没”。
正因为俄罗斯人在历史上尝到过战略纵深的甜头,感受过战争纵深对于战争结果的作用。所以,直到现在,俄罗斯人依然对土地、对重要战略要地,对缓冲地带等战略纵深的“要件”极为在意。比如,最近一段时期的俄乌局势、俄美关系、俄罗斯与北约的较量,其实就是“缓冲地带”的争夺。因为,缓冲地带也可以涵盖在战略纵深概念中。
提到缓冲地带,不得不承认,从美国的地理位置来看,它的缓冲地带显然更宽、更广,内涵也更加丰富。所以,美国的战略纵深更深、更远。
从地理位置来说,美国位于北美大陆南部,在太平洋和大西洋之间,海外州阿拉斯加还濒临北冰洋。实际上,美国濒临着三大洋。如果想攻击美国本土的话,则必须渡过太平洋、大西洋和北冰洋。不要说这三大洋的天险,即便是从能力来说,目前这个世界上,也难以有能够轻易攻破美国本地的军事力量。
美国与欧洲的距离较近,但中间隔着大西洋。同时,美国还利用“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将欧洲变为了自己的盟友。所以,在这个方向上,美国是安全的。
美国与亚洲和大洋洲隔着浩瀚无垠的太平洋,本来就距离遥远,再加之美国在太平洋建立了多个军事基地。所以,武力攻击美国本土的难度也是可想而知的。在北冰洋方向,美国有着同为盎格鲁·撒克逊系的加拿大首当其冲挡在第一线,阿拉斯加也可以起到缓冲作用。再者,美国有着庞大的海上力量,其11艘核动力航母组成的海空力量无疑加固了三大洋的天险。
美国濒临的三大洋完全可以视为美国的缓冲地带,而美国强大的海上军力则可以视为战略纵深中的防御体系,仅此两点就足以保证美国本地三个方向上的安全。而在北美大陆中,北部的墨西哥军力羸弱,显然不可能对美国构成真正威胁。而美国本土内的战略纵深同样具有又深又远的特征。
美国的国土面积是万平方公里,如果五大湖区也算在内的话,美国的面积应该是万平方公里,不算小了。其次,由于美国同时拥有三个温度带,其本土的气候和地形同样复杂,直白地说,其特殊性不亚于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地形优势和气候特性。这些自然也是战略纵深的组成部分。对于远道而来的外国军队来说,同样会不适应。
再者,美国各个州都有国民警卫队,且美国是个全民拥枪的国家,因此,美国军队退守到任何一个地方都有能够迅速建立起防御体系,自然也有利于正规军的重新集结和休整。而从历史来说,自美国建国后,只有美加战争(第二次英美战争)是在美国本土打的,而那场战争的性质亦有“自家人”开战的成分。
综上所述,俄美两国的战略纵深都很大,都具有鲜明的特征,也都很令人羡慕。客观地说,俄罗斯的战略纵深较宽、较广。而美国的战略纵深更深、更远;再直白点说,俄罗斯的战略纵深更具传统性,而美国的战略纵深更具有现代特色。
再追加一个观点:尽管传统的战略纵深之于战争的作用依然会重要,但随着军事科技的不断发展,军事理论的不断更新,战争形态的不断变化,其地位也将会呈逐渐下降趋势。比如,超音速武器的诞生,导弹威力的加大,核武器的小型化运用,会使传统的战略纵深作用减小。还比如无人机的“定点清除”可能会使战争进程被改变。所以说,对战争纵深的理解也同样需要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