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来自7座城市的10名小学生家长
在此交流科学、实用的教育经验
欢迎加入我们
家委会:有一种父母对孩子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一旦孩子达不到要求,就会指责和批评。这样不仅弱化了孩子的自信,同时也让他们变得格外敏感脆弱,非常在意别人的评价,尤其是负面的,总会想各种办法迎合别人的期待。面对人为造成的高敏感,需要改变的是我们的教养行为。欢迎各位家长在文末留言讨论……
文
川妈
来源
mom看世界
前天,小川放学回家,有些垂头丧气。
我问他怎么了,他说着说着竟哭了:“妈妈,我觉得的老师不喜欢我。我主动跟她说早上好,她没理我。可她明明跟其他同学打招呼了...”哭的好伤心。
外公有些不屑:“呦,男子汉大丈夫,这点事就哭啦?!太脆弱了!”
我赶紧打住他说:“爸,千万别这样说,小川不是脆弱,是比较敏感。您知道有个说法叫‘高敏感儿童’吗?”
不是问题,而是特质
我们都知道,西尔斯医生曾提出“高需求宝宝”的说法,来形容特别难缠、难带的宝宝。
高敏感儿童又是什么?
视频《8个细节,看看你是不是高敏感人群》
临床心理学家伊莱恩·阿伦(ElaineAron)率先提出高敏感儿童(HighlySensitiveChild,HSC)的概念。
她认为,孩子的高敏感不是问题,而是一种性格特质,让他们能对外界的刺激保持高度警觉,但常常也会让他们做出过度反应。
伊莱恩·阿伦博士总结了高敏感儿童的四个特质:
深度处理,“想太多”,这是高度敏感儿童最本质的特征,他们总是比其他人想得更多、更深、更远。
过度反应,“玻璃心”,一件小事就能让他们激动、跳脚。
高情绪反馈与过度共情,“多愁善感”,情绪波动大,很容易受到别人情绪的影响。
细节敏感,“细节控”,善于察言观色,总能注意到被一般人忽视的细节。
听起来有些抽象,没关系,伊莱恩·阿伦博士还提供了一张测试表,用来判断孩子是不是属于高敏感。
很容易受惊
抱怨衣服的皱褶、袜子的缝线、或者标签碰到他们的皮肤
通常情况下,不享受惊喜
温和的指正比严厉的惩罚对改正错误更有效
好像能知道我在想什么
使用对他/她的年龄来讲过于高深的词
注意到细微的异常的味道
有聪明的幽默感
很有直觉
如果一天过得很兴奋,晚上会很难入睡
发生巨大改变时,适应得不好
如果衣服湿了或者沾到沙子了,就要求更换
问很多问题
完美主义
注意到别人的苦恼
喜欢安静地玩
问一些深刻的问题
对疼痛非常敏感
在喧闹的地方会感到很困扰
注意到细节(比如一些东西被移动了,某人的外表发生改变等等)
在爬高之前,会先考虑是否安全
在没有陌生人的时候表现最好
很深入地感受各种事物
测试包含了23个题项。如果以上描述中有13条以上选择“是”,孩子很有可能就是高度敏感儿童。即使只有1、2两项选“是”,但孩子在少数的选项上表现强烈,也有可能属于敏感儿童。但是、但是、但是,一定要慎重,不要随便就给孩子贴上“高敏感”的标签。
高敏感是一种天赋
倘若孩子真的表现出高敏感的特质,也不用担心。
他们并非少数派,人群中至少有15%-20%的人是高敏感人群,也就是说平均每5个人里就会有一个“高敏感”的人。
虽然,抚养高敏感孩子很不容易,需要更多的耐心和容忍,但我们要明白,如果没有被充分地理解和回应,孩子的内心才是真正的痛苦,很容易产生焦虑、甚至抑郁。
知乎上,高敏感知友剖析自己的内心世界
家里有个“玻璃心”的高敏感孩子,我们一定要这样做:
接受孩子的高敏感
高敏感不是缺陷和问题,只是一种特质。
这一观念,不但我们自己要接受,也要帮助孩子接受。
千万不要强行改变孩子的“高敏感”特质,简单粗暴、不计后果的“改造”,只会加剧他的“高敏感”。
掌握可能引发孩子“高敏感”的各种因素,并且尽量避免。
比如,密集人群会让孩子感到紧张、不适,我们就尽量避免高峰出行,不去人群密集的场所。实在无法避免,就提前教孩子掌握能够帮助他们摆脱焦虑、平静下来的方法,比如深呼吸。
将高敏感视为一种天赋
高敏感儿童的“想太多、玻璃心、多愁善感、神经质、细节控”的难缠特质,换个角度看,就变成了有意义的优点,接受信息多、思考的更全面,更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