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学霸学地理秘籍:充分利用地图册、地球仪,成绩遥遥领先
对地理学科来讲,我们要想提高成绩,就要注重平时的学习,打牢基础。优秀的学生在学习地理的时候经常会问自己这样的问题:它是什么?
在什么地方?为什么会这样?
要想解决这些问题,一个最直观有效的方法就是充分利用地图册和地球仪。地图也被称为地理知识的第二语言,如果我们能够在地理学习中养成“左图右书”的学习习惯,学会读、用各种地图,那么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就能更加直观灵活地掌握自己所学的地理知识。著名教育家徐特立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在地理学习中,我们不妨套用一下这句话,“不看地图不学地理”。要知道地理是一门空间概念很强的学科,而地图恰恰是我们培养自己空间概念的好帮手。
有位北大学子在总结中学地理学习习惯时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我上初中第一堂地理课时,老师就告诉我们,手边放一本地图册和一个地球仪,是学好地理课的基本条件。一开始,我对老师的这句话还不是太理解,后来我发现班里地理成绩好的几个学生空闲的时侯手里总是拿着一个地球仪看来看去,或者在一本地图册上圈圈点点,这オ想起在之前的学习中自己将老师的话忽略了,忽视了地球仪和地图册的作用。明白了这点之后,我在后来的学习中也养成了翻阅地图册的习惯,时间久了,觉得地理知识学起来形象了很多,理解起来也不是那么难了。
从这位北大学子学习地理的感悟中,我们可以发现地图册和地球仪在学习地理中的巨大作用:将抽象的地理知识转化为形象具体的知识,让我们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也就是说,我们在学习地理的时侯,要抓住时机运用地图和地球仪,并养成习惯,才能更好地将地图与地理知识相结合,总结地理规律,最终做到眼中有字、心中有图,将文字和地图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培养出发达的空间想象能力。
比如我们在学习“世界上主要火山地震带分布”知识时,如果味死记硬背,也许我们能一字不差地将课本上的内容背通下来,可且我们在考试中遇到填图的问题,或者需要我们根据地图来回答相关的地理问题时,我们对知识的运用就会变得生疏,不可能%地把考题“拿下”。而那些平时经常看地图的学生则会轻松自如地解答,“搞定”考试。
可见,在地理学习上流传的“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这一学习“秘籍”是非常值得重视和借鉴的。我们在学习地理的时候,不妨培养一个好的学习习惯,将地图当成学习地理的第二语言去使用、认知、学习。
(1)遇到问题,先在心中画地图
在学刁地理时,我们要养成翻阅地图的习惯,在翻阅的同时要善于将所学的课本知识“灌注”于其中,随时运用地图,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形象的图画。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总结地理规律,把握某些知识点间的联系,这样才能达到“眼中有字、心中有图”的学习境界,继而将文字和图形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如此我们也就站在了一个新的高度,将抽象转化为具体,再难的地理知识在我们眼中也不再是阻碍了。
(2)看地图的时候,要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
比如我们在学习亚马孙河流域地理知识的时候,可以翻阅一下地图册,找到亚马孙河流域的地图看一看。当然,要想彻底掌握这个知识点,仅仅翻一翻地图册是不行的,我们还需要在翻阅的时候问自己几个问题:为什么亚马孙河流域内分布着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为什么亚马孙河水量如此之大?它周边有哪些国家?这些国家都有哪些著名的地貌?
再比如,世界雨极是印度的乞拉朋齐,我们在翻阅地图的时候不妨问自己这么几个问题:为什么它会成为世界雨极?它周边的地形如何,处于什么样的温度带?这样我们就能得出结论:乞拉朋齐位于喜马拉雅山的迎风坡,这里会下很多的地形雨。如此,我们在翻阅地图的过程中就将气候、地形联系在了一起。
这种结合地图册自我设问的习惯可以锻炼我们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让我们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全面地融合在一起。
(3)抓“归纳”,求“规律”
优秀的学生在翻阅地图册的时候会在其上圈圈点点,还会在本子上列出一系列的问题。也许在很多同学看来,这样的做法根本没必要一一地图翻一下就可以了,难不成还要做成笔记?
其实这些优秀的学生在翻看地图时所列出的问题,都是平时学习中我们比较常见的问题,他们在看图的过程中能够联想所学知识,将它们列在一起,为的是从中找出规律。比如看世界地图,找陆上的自然带,从赤道向两极,大致可以分为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温带草原带、温带森林带、苔原带和冰原带。我们可以在地图册上用彩笔将这些自然带画出来,并在本子上写出这些自然带的特征和成因。
如此一来,以后再遇到自然带问题时,我们就可以用自己总结出来的知识作答一这样做即迅速又准确,我们的考试成绩又怎么能不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