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铁涛老中医我对抗生素的思考

抗生素发明之前,中医治疗发热性、传染性、感染性疾病,疗效非西医药所能及。自抗生素发明后,治细菌感染性疾病,疗效的确较中医药为优;但对病毒性传染病,中医药仍遥遥领先。有人认为青霉素问世后,治肺炎用中药已过时了,此话值得商榷。

从理论而言,致病菌是肺炎的致病物质,抗生素的使用是消灭致病细菌,除去致病之源。但病菌致病于人,人体有抗病能力,中医称之为正气,正气足以祛邪。而抗生素既可以杀菌也可伤害人体正气,这是抗生素的缺点,甚者称之为毒副反应。所以西药用于老年人的肺炎,疗效往往不理想,原因在于年老体弱之故。西医有支持疗法,但没有一套扶正祛邪的理论指导。如小孩发热,屡用抗生素,热虽退了,但身体却一次比一次虚弱。抗生素已致不少的聋哑儿童,引起其他并发症和后遗症亦不少。

现代人一头疼脑热就喜欢用抗生素,抗生素滥用情况非常严重。

由于细菌有抗药性,抗生素不断更新,抗菌力越来越大,对人体正气的压制也越来越强,不能不使人担忧。西医同行一再大声疾呼,切勿滥用抗生素。年8月22日《羊城晚报》第3版报道:美国中西部发现了多种葡萄球菌,能够对抗常用的抗生素,并已导致4名小童死亡。美国医生及联邦卫生部门官员忧虑,人类滥用抗生素或会造成“超级病菌”涌现。

那么,从中医的角度,我们应该怎样来看待它呢?

从中医的角度去思考,这个抗生素究竟起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呢?

我们首先要界定它是滋养我们的阳气还是杀伐阳气?就是它对机体的阴阳会有一个什么样的影响?

从性味上去考虑,我们知道很多抗生素都具有苦寒的性质,对人体的阳气有消耗的作用,用中医的术语说,它有很强的清热作用,这是它的一大特征。

正因为抗生素的这个特征,在很多急性热病中,抗生素确实起到了力挽狂澜的作用,挽救了很多生灵。

但是用得不好,那就诛杀无辜了。因为有热它可以清热,没有热它就会伤阳。

20世纪初,抗生素刚刚发明,它的价钱比黄金还贵,必须是真正的热证才能够用到抗生素。

可是现在的情况完全不同,抗生素随处可以买到,几乎成了家庭的常用药。

有什么不舒服,有个头痛脑热的,首先想到的就是抗生素。要是做一个普查,没有用过抗生素的几乎太少了。

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用抗生素像是吃肉了,过去请客才吃肉,过年过节打牙祭才吃肉,而现在是天天吃肉,餐餐吃肉。

过去要严重的感染才上抗生素,可现在是啥病都上抗生素。

如此这般滥用,当然要伤及无辜。这个无辜是什么呢?这个无辜就是阳气。阳气会在这个过程中受到消伐。

医院,以选用最新最昂贵的进口抗生素为时尚、为有水平!外国药商拍手称快,实在使人痛心!

是不是进口的最新最贵的抗生素就一定能解决细菌感染的问题呢?

我最近在学校附二院会诊:一中年患者,心瓣膜病变,准备手术治疗,但患者先是发热,继之出现偏瘫,按常规用最新的抗生素已多日,发热不减,病人体质日趋衰弱,家属曾拟放弃治疗。我以口服益气活血之中药以治其脑,用紫金锭2片融化,冷冻保留灌肠以治其热,抗生素治法未变,但患者体温日降,灌肠6次体温接近正常。半月后再诊,患者热退,偏瘫亦除,精神面貌前后判若两人。

今年7月,医院会诊一高热患者符某,女,72岁。双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表面置换术后发热,体温38℃-39.4℃之间,已持续16天,用抗生素、抗真菌药等治疗后仍高热不退。西医同行称最新最贵的抗生素都用上了,仍无法使体温降至38℃以下。用清暑祛湿药2天不应,舌淡红、苔黄黑(染苔),脉浮数右紧,重按无力。无汗,畏寒肢冷,高热,T39.1℃。

考虑此因抗生素未能抑菌却抑制了正气,正虚邪伏故高热不已。7月9日晚予甘温除热法,选用补中益气汤,处方:黄芪15g,白术12g,太子参30g,柴胡、升麻、当归各10g,陈皮5g,甘草6g。水煎,分2次服。服药后汗出津津,翌日凌晨热渐退至37.8℃,疲倦乏力。7月10日仍予上方2剂,分上下午服。热渐退,体温在37℃-38℃之间。7月11日脉搏85次/分(手术后脉搏持续-次/分左右)精神转佳。续予上方加五爪龙30g,上下午各1剂。服药后体温波动在37℃-37.4℃之间,精神转佳,咳嗽减少,脉虚时结,胃纳渐佳。病人双膝关节仍焮红、肿、热、痛,继续中西医随症用药1月渐愈。

此例如不大补其中气,势必因高热不退,加上西药抑制元气,将尽耗体力而亡。此例所取得中医药疗效,得到主诊西医认可。

我并不反对在必要时,用中药的同时,借助于抗生素。应按能中不西,先中后西之原则去采用西药,在用西药的同时仍应以中医之理论为指导。千万不能以西医理论指导用中药。

现代人的体质,在现代医学主导的过程中,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尤其是经过抗生素的运用,很多疾病的发生次第与过去完全不同。

说到阳明的问题,现在阳明病很少见,特别是正阳明病更加少见。

这不是因为我们的眼光出了问题,而的确是很少见了。为什么呢?

因为现在这个时代几乎没有哪一个没有经历过抗生素的洗礼,经过抗生素的洗礼,热都给清掉了,阳明的基础都没有了,哪来的阳明病呢?

太阳之后,要么夹一点少阳,要么就直接到三阴来了。

我们学伤寒,就要重视这个问题,如果我们不因时、因地制宜,不从现在这个时代去思考,还是因循守旧,太阳完了,你还照旧去用阳明的方法,那就可能会出问题。

中医要不要发展?中医要不要进步?三因制宜,与时俱进,这就是中医的进步。

所以,我们学了伤寒就要懂得思考,这个时候什么病最多?太阳病多!这个应该是肯定的,因为更容易伤寒了。

《素问·热论》有一句很著名的话:“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

这就告诉了我们寒是因为什么而伤的,这就像我们为什么会伤食一样,因为饿极了,口馋了,你才会伤食。因为太饥饿了,才会得饱病。

所以为什么会伤寒?是因为热才伤寒。

现在全球的气候普遍变暖,人们又从根本上缺乏四气调神的理念,加上空调冷气、电扇等等的方便,这些都是伤寒的工具,伤寒的工具越来越多,伤寒的条件越来越广,伤寒为什么会不多呢?

伤于寒首先就要犯太阳,太阳病怎么会不多呢?因此太阳这一关大家一定要把好。

为什么说张仲景是医圣?为什么其他的人当不了医圣?

我们一看《伤寒论》就明白了,其中太阳病的篇幅几乎占去六经的一半,这说明他老人家是有预见性的,所以《伤寒论》再往后一千年仍然是管用的。太了不起了!

那时候如果我还在,我还是要讲伤寒,还是要弘扬张仲景的学问。

一方面太阳病很多,而在太阳病的阶段由于治疗上不能很好地把握,就会出现很多变证,所以太阳病篇什么都有,五花八门。

如果太阳病一开始马上就用麻桂,开而出之,就像是邪气还在国门就给你挡住了,几枪几炮就给你撵走了,那就不会深入,不会进到家里又砸烂盆、又砸烂锅、又撬烂箱子,就不会出现这些问题。

但是往往我们第一关没有把好,它就进来了,在家里面一打就乌七八糟,太阳病里之所以有那么多的变化,都是由这些原因造成的。

什么叫以西医理论指导用中药?

试举例言之。最近会诊一颜面神经麻痹、左侧面瘫之中年患者。主诊医生用了牵正散,但又加入大量鱼腥草等凉药。推论其意,须“消炎”之故,治之近10日不效。殊不知寒则凝滞,经络更不畅通,岂能收效?邀诊,我仍用牵正散加减,其中以防风易白附子,重用黄芪等益气药,服药1周歪者得正。此例足以证明,知其方而忽视中医之理,未能灵活变通,故收效亦难,虽有效亦不理想也。

伤寒与温病学说:治疗发热性、流行性、感染性疾病的指路明灯

谈到中医理论,对于治疗发热性、流行性、感染性疾病,伤寒与温病学说,往往是我们的指路明灯。

叶天士说:“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这是至理明言,是西医细菌学说所缺乏的。叶天士所说的“热”是致病的主因(可以看成是细菌之类的致病物质),叶氏不仅重视清热,还重视“透风”。所谓透风就是解表类药,风与寒这种致病因素往往为西医所忽视,重在杀菌以消炎,不知解表使邪有出路的重要性。同样,“渗湿”也就是使由细菌引起的毒素,从小便而去。上则透风,下则渗湿使病邪孤立,使细菌没有生存的环境,而病人的正气又更易于恢复。为什么用抗生素退热后,即使无明显副作用,病人仍精神不振,倦怠乏力,胃纳欠佳。而用中药随着身热递减,精神则复,就是这个道理。

中医师学了西医的“发炎”理论,往往忘记了治发热性病,还有伤寒论学说。一遇发热病,首先考虑的是抗生素,岂知“桂枝汤证”、“麻黄汤证”决非抗生素所能除。

刚才说了经过抗生素的洗礼,把你的热都给清掉了,然后又矫枉过正,这一清就清到三阴去了,阳气都消耗了,所以这个时代还有一个特征:三阴的病也特别多。

我在论坛上谈到了医分三等,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也谈到了对文化的要求,医者必须有文化的修养才可能做一个好的医生。

而文化很重要的一个内涵就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知道天时的变化,知道地运的变化,然后知道人事,现代人的心理、生理,现代人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工作方式等等,这些都要知道。

作为一个中医不是光守着几个汤头就行了,这是不行的。

尤其是传统班的同学,这一点大家务必从现在就开始警觉,这样我们才能学好《伤寒论》,《伤寒论》学好了才能学以致用,这样我们才能当好一个医生。否则伤寒是伤寒,你是你,那临床上怎么用得起来呢?必须融为一体,必须一以贯之。

为什么外国那么害怕流感?

因为他们只有抗生素及未有成熟的抗病毒药之故。尤其是“小柴胡汤证”,用西医方法治之甚难,而用小柴胡汤3剂便可收功。我曾会诊此等证,常使西医同道觉得惊讶。月前一位老朋友因肺部感染住院,症见发热喘咳,用最新最贵抗生素治疗多日,发热退而咳喘甚。友人多病,常找我诊治,这次便给我来电话,通过问诊,口授方药:用桂枝汤合三子养亲汤。友人素体虚寒,用各种抗生素,已抑制正气,表邪不能外解,故用桂枝汤;喘甚亦由于寒痰,故用三子养亲汤。药服8剂而愈。

中医院应是发扬中医的基地

中医院应为发扬中医的基地,千万不能丢掉中医,不要以为有了抗生素,便照用可也。由于细菌的抗药性,抗生素越出越新,价钱越来越贵,一天用药千元以上,非我国一般人经济所能负担,何况还有明显的副反应。

此时正是发挥中医药优势之时,拿起《伤寒论》与《温病学》等武器,大胆细心地去实践,用中药取代抗生素,既能减少病人的负担,又能减少药后的副作用。这是一种挑战,更是中医的发展机遇。

最近有双黄连注射液,据说效果不错。只要努力于临床研究与剂型改革,使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重新领先于世界医林,相信是可以做得到的。

打上面这个比喻并非一点联系都没有,因为吃肉也是抗生,你不抗生,你不杀生,哪来的肉吃呢?

现在的肉食太多了,这也是现代饮食很大的一个误区。

现在的很多病都跟肉食有关,尤其日益多发的老年性痴呆,我以为必定跟过多的肉食有很大的关系。

从根本上说,人是适合以素食为主的动物,不应该吃那么多的肉食。

按照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观点,如果猿类的确是人类的祖先,那么人就更应该以素食为主了。

另外,从环保的角度,从节省能源的角度,更重要的是从身心健康的角度,都应该提倡素食为主的饮食结构。

我曾经有一位美国的女学生,外表上既漂亮又时髦,可没想到她是一个素食者。

当时我的第一印象认为她肯定是一位佛教徒。因为基督并没有素食的要求。

可后来一问,她的素食并非因为宗教的信仰,而是完全出于对环境和资源的思考。

她给我打了一个比方,比如有那么一块地,如果提供给素食者,那么这块地可以养活四个人,如果提供给肉食者,那么这块地只能养活不到两个人。

这位美国的女学生正是在知道了这样一个事实之后,做出素食的决定的。

对于我们学中医的人,在听到这样一个事例后,应该更有不同的感受才是。

我们学习中医的理应学出一点风采来,应该用中医的理念来指导我们的生活,指导我们的方方面面。

就是请客也应该请出一点中医的味道来,如果还是海鲜,还是这肉那肉的,我看这就不像是中医。

中医学习之路漫漫,有同行者能走更远。

防失联,欢迎加入我们的星球,一起学习交流。在星球里,全部的知识和学习资料都可以分享给大家。

如果有对中医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私信我加入,里面有专业老师指导,还可以进行咨询。

谢谢大家!




转载请注明:http://www.tanggallery.net/gtysmzz/11887.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