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考真题
(年国家地理卷第37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影响海岸线位置的因素,既有全球尺度因素,如海平面升降,又有区域尺度因素,如泥沙沉积、地壳运动、人类活动等导致的陆面升降。最新研究表明,冰盖消融形成的消融区内,冰盖重力导致的岩层形变缓慢恢复,持续影响着该范围的海岸线位置。距今约1.8万年,北美冰盖开始消融,形成广大消融区。图1:显示甲(位于太平洋北岸阿拉斯加的基岩海岸区)、乙(位于墨西哥湾密西西比河的河口三角洲)两站监测的海平面的相对变化。海平面的相对变化是陆面和海平面共同变化的结果。
图1(1)分别指出冰盖消融导致的海平面、消融区陆面的垂直变化,并说明两者共同导致的海岸线水平变化方向。(6分)
(2)根据地理位置,分析甲站陆面垂直变化的原因。(6分)
(3)说明导致乙站所在区域海岸线变化的主要人为影响方式。(6分)
(4)分析甲站区域与乙站区域海岸线水平变化的方向和幅度的差异。(6分)
二、参考答案
(1)冰盖消融,更多液态水汇入海洋,海平面上升;冰盖消融,岩层承压减轻,垂直方向反弹抬升。当海平面上升超过陆面抬升时,海岸线向陆地方向推移,当陆面上升超过海平面上升时,海岸线向海推移。
(2)甲地位于基岩海岸,下垫面物质组成坚硬。冰盖覆盖时,岩层受压下沉;冰盖消融后,岩层承压减轻,反弹抬升,海平面相对陆面下降;基岩海岸,且阿拉斯加海岸地处海岸山脉一侧,河流短小流急,输沙总量小,流水侵蚀、堆积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较弱;区域人口密度较小,人类活动对海岸线的影响有限。
(3)化石能源的燃烧排放大量温室气体,导致气候变暖,加速冰川消融和海水膨胀,海平面上升;密西西比河流域内水利设施拦截泥沙,三角洲流水堆积减弱,海水侵蚀加剧,海平面上升;地处冰盖消融区外围,(在地壳均衡作用下)地壳构造沉降,海平面上升。
(4)甲站区域西侧临海,海平面下降表现在水平方向为海岸线向西移动,由于基岩海岸陡峭,在水平方向上变化幅度较小;乙站区域南侧临海,海平面上升在水平方向表现为海岸线向北移动,由于三角洲地势平缓,在水平方向上变化幅度较大。
三、试题分析
提取信息是关健。本题情景设计独特,设置了惯性思维陷井。全球变暖背景下,海平面的升降变化要依据题中信息提供的影响因子来分析,不可死记课本内容或老师上课讲的一般规律。归纳如下:
1.影响海岸线位置变化的全球性大尺度因素是海平面上升;小尺度地方性影响因素是河口泥沙沉积、地壳运动、人类活动导致的陆面升降。甲站海平面相对下降。乙站海平面相对上升。
2.针对提问的问题,依据信息因素进行必要的逻揖推理:
冰盖消融—冰盖重力减小—岩层变形即反弹导致陆面上升—海平面相对下降。
3.基岩海岸—冰盖重力下压则陆面下沉—后来冰盖消融—陆面再次上升。河口区泥沙含量小—海水侵蚀为主,海岸线向陆推进,海平面上升。
4.岸线位置的变化由陆面升降变化与海平面升降变化两者之间关系确定。当陆面上升超过海平面上升时,海岸线向外海推进。相反,当海平面上升超过陆面上升时,海岸线向陆地方向移动。
5.审题很重要,问什么答什么。
如第(1)小题可拆解为3个问题,答案要以信息为基本思路,采用“推理法”答题。冰盖消融从大尺度上讲使海平面上升,从小尺度重力因素讲也可使陆面上升,而海岸线水平进退就是一个不确定因素,要看海面上升与陆面上升的关系去说明,二种可能,即可向海推进也可向陆推进。
第(2)小题的“陆面垂直变化”要包含陆面下沉和抬升。原因按图文信息提供的因素作为答题思路。
第(3)题在于调动人为原因,主要有全球变暖;修建水利工程,调水挡沙;中上游毁林开垦,水土流失导致的河口泥沙淤积等。
第(4)题注意海岸线的水平变化幅度受海底和沿岸地形的影响。回答变化方向要用具体的方位准确表达,因本题的区域地图被隐含在文字信息之中。甲站与乙站位置和区域特征都显示在题干信息中,是必须充分利用的答案思路。分析时应将区域特征、影响因素与提问问题呈因果关系对接起来,从而成为问题的答案。
贵州桐寨景观三、教学启示
1.语文阅读理解能力是感受地理情景的基础,是归纳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所必需,也是审题能力的反映。因此,新教材中的活动内容及典型案例在教学中要深入探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把握情景,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
2.多选取富有逻辑推理能力要求的试题,以达到有效训练的目的。
3.讲评试题时,学生应体会试题情景中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普遍性就是学生已学的最基础原理和规律,或在学习过程中积累的基本观念。特殊性就是基础知识的延伸或逆反,这也是命题者提高试题灵活度的手法之一。只有感受到特殊性,才能全面认识命题的意图,解决问题的思路才更广阔,表述才更正确。
4.地理现象的变化总有其产生的推动力和拉力或阻力。分析问题要抓住问题中所提问的核心概念、应调动的原理、要素及要素的变化过程,按时间发展的循序去推理,或多角度分析,或寻找条件证据。采用倒推法,“看图写话”;看图例列观点;读材料归纳要素条件。从时间顺序、水平方向、垂直方向、变化因果、变化幅度及后果去考虑问题。
5.自然地理环境可能的变化动力有:
太阳辐射能;热力对流或下沉;水平风力;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面摩擦力;地形阻力(海湾、曲流、河、湖、海底地形起伏、地质状况);挤压力;张力;地势高差产生的重力;地球内部地应力;日月之间引潮力;地热能转化的动力、岩性差异受力的强弱;风能、水能转化的动力。风化、侵蚀的强度。人类活动干扰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