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学科核心素养为指引,从价值追求、内容取舍、教学结构、学习方式等维度构建了“乡土+”融合课程的开发路径,提出了对接国家课程、加强地理实践、提升评价效能、培育精品课程的“乡土+”融合课程实施策略,让学生在做中学、悟中学,促进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地理学是一门可以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让学生在野外或社会调查中学习的科学。乡土地理环境尽管其区域范围有限,但地理组成要素和时间尺度却是完整的,在高中地理课程的各模块和教学单元都有其附着空间。乡土地理环境作为地理原理和规律最直接、最现实的“标本”与“模型”,为学生学习“真”的地理提供了可能性。融合乡土地理环境的地理教学可以让学生在自然、社会和生活的大课堂中观察、行动和思考,让“因地制宜、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等地理观念转化为看得见、触得着、可评价的真实行为,使“做中学”“悟中学”真正成为地理学习的基本方式。
因此,高中地理教学应致力于将乡土资源融入学科课程,构建高中地理“乡土+”融合课程,以地理学科逻辑为支撑,将乡土地理资源转化为学科活动及学习任务,嵌入到高中地理教学中,以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驱动学生深入实践、探索和发现,促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水平的不断提升。
一、高中地理“乡土+”融合课程的开发路径
乡土资源融入高中地理课程的路径多元、内涵丰富,可以是各种自然、人文地理要素,也可以是不同尺度的区域空间,如县域、乡镇、小流域、社区、旅游区等,还可以是地理学习的不同形态,如主题学习、问题探究、案例学习、项目学习、地理观察、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研学旅行等。
高中地理“乡土+”融合课程的开发要以“课程整体架构”为指导,从价值追求、内容取舍、教学结构、学习方式等维度构建课程开发的基本路径
(一)以核心素养定位融合课程的价值追求
高中地理“乡土+”融合课程要建立学习目标与学习内容的密切关联,将高度概括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落地”为具体的、可操作的、指向关键结果的教学路径。
1.立足乡土,掌握区域认知方法
乡土资源融入地理课程要突出“区域认知”的视角,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考察、绘图等实践活动和识用地图、问题探究、案例分析等认知活动,认识乡土地理环境特征,诠释地理成因,寻找并尝试解决家乡发展中的现实问题,掌握区域认知方法、提高区域认知水平。
2.多维交织,提升综合思维水平
“乡土+”融合课程要在“主题”赋予的真实情境中,从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地方综合的视角引导学生认识和欣赏家乡的地理环境及其发生、发展的规律。随着课程内容的推进,从维度、情境、要素、结构等角度设计综合思维层进式培养的深入路径。
3.见事见理,培育人地协调观
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主题。“乡土+”融合课程要以乡土地理中的人地关系为主线,设计有逻辑、可操作的问题链,根据主题内容的包容性和能力进阶的层次性,将反映“地对人的影响、人对地的影响、人地关系协调”的案例融入其中,让学生在体验、探究中感悟人地协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实践中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
4.走向“田野”,提高地理实践力
以乡土地理为载体的“乡土+”融合课程重在引导学生走向“田野”(将教室内的地理学习扩展到教室外的野外和社区等),在地理观察、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研学旅行中获取和应用地理知识,提高地理实践力。
(二)以学科逻辑考量融合课程的内容取舍
地理学是关于地球及其自然和人文环境的研究。地理学使得从地方到全球尺度研究人类活动及其相互关系、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成为可能。因此,“乡土+”融合课程要遵循学科逻辑,将乡土地理中看似零散的“知识点”纳入其中,实现学习内容的结构化和关联性。
高中地理“乡土+”融合课程的每个主题都以人地关系为线索,引导学生运用学科思维模式、方法与技能认识家乡的地理环境及其发生、发展的规律,探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对策。不同主题整合内容的重心也有差异,如自然地理主题突出自然环境各要素的特征、演变过程及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人文地理主题侧重基本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特点和区位分析,区域发展主题则强调区域人地关系评价及探讨区域发展中的现实问题。
(三)以主题学习重建融合课程的教学结构
高中地理“乡土+”融合课程切忌堆砌成面面俱到的“百科”式文本,而要围绕反映家乡地理环境与发展的“主题”,寻求乡土资源与地理课程的最佳融合点,即所选乡土资源能够补充、丰富、具体化地理课程,同时又能以结构化的、地理的观点赋予乡土资源以课程意义。
在主题统领下,要通过优化教学主线来组织课程内容和学习情境。一是按情境思路设计明线:通过地理实践搜集资料、取证分析,生成真实情境案例→将情境转化为地理问题,设计学科活动→运用学科思维模式和方法进行室内分析和实践探索,寻求地理解决方案→回归实践验证结论或进行地理决策(针对问题提出建议、措施、方案)→成果展示交流,通过反馈、反思修改完善作品。二是按问题链思路设计暗线:乡土地理事物和现象是在哪里发生的?是什么样子的?是怎样发生的?产生了什么作用?如何使它有利于人类发展和自然环境?
(四)以学习逻辑设计融合课程的学习方式
高中地理“乡土+”融合课程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知识水平和认知规律设计有利于核心素养培育的学习方式。融合课程采用的学习方式主要有:
1.地理实践
乡土地理环境是开展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研学旅行的得天独厚的大课堂。因此,“乡土+”融合课程倡导在家乡真实而复杂的场景中开展多样化的地理实践活动。例如,利用校园及周边地理环境即时开展易于操作的地理观察、地理测量、地理实验、地理模型制作等活动。也可每学期集中开展主题式实践活动,如自然地理的野外考察、人文地理的社会调查、区域发展模块的小区域调查等。积极参与乡土研学旅行课程建设,提升学生综合应用跨学科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行动能力。
开展地理实践活动要按照“选题、制定计划、考察调查、取证分析、形成成果、交流评价”的流程有序推进。地理实践学习成果要改变单一的纸笔练习的形式,更多地以调查报告、研究论文、地理设计、网页制作、报告会、手绘地图、思维导图等形式呈现,为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求提供广阔平台。
2.问题探究
与自然地理有关的主题宜采用问题探究的学习方式,其基本思路是:①以乡土自然环境作为观察、考察和考证的“第一现场”;②由野外考察、地理观察、生活积累中获得的经验体验切入,整合学科主干知识设计核心问题;③以问题解决为核心,引导学生通过资料搜集、现场取证和室内分析等途径,循着“假设—推理—验证”的思路深入探究;④以“地对人的影响”作为问题探究的落脚点,引导学生树立人地协调观,感悟学科价值。
3.案例分析
与人文地理、区域发展有关的主题宜采用案例分析的学习方式,其基本思路是:①整合案例,根据社会调查采集的数据、图表和地图,整合形成乡土案例;②提出问题,讨论确定乡土案例中有价值的地理问题,形成问题链或任务群;③合作探究,将问题链或任务群分解,小组自选问题进行探究,基于对乡土案例的观察和思考来分析解决问题;④思维建模,各小组展示探究成果,通过讨论交流从乡土案例中提炼地理原理、规律,总结分析同类问题的思路和方法;⑤拓展迁移,运用教材案例检验原理的普适性,完善对原理模型的认知和构建。
4.项目学习
以乡土地理中富有挑战性的真实情境问题设计项目,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其基本思路是:①设计项目,寻找课程标准与乡土资源的契合点,围绕“较为复杂的劣构问题”创设项目情境,如临沂北城新区公交线路的优化方案等;②设计方案,聚焦项目核心任务,讨论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可将需要解决的“大项目”分解成相互关联或不同探究阶段的“子项目”;③推进项目,各小组通过实践活动和深入探究完成项目任务,形成作品;④展示作品,通过作品展示、交流、评价和反馈,在反思自省的基础上修改完善作品。
(五)高中地理“乡土+”融合课程开发案例
1.课程名称:走沂蒙学地理
2.课程目标:
(1)从临沂乡土案例中归纳或验证有关的地理原理、规律。
(2)以地理的视角认识临沂的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3)运用人地协调观评价临沂的发展变化,增强社会责任感。
(4)选取有关临沂的一个地理课题,经历课题研究的步骤。
3.课程内容:
主题一沂蒙山区好风光
第一节群崮风采——蒙阴岱崮地貌寻迹
第二节一河清水——柳青河水环境考察
第三节生态蒙山——养生长寿圣地探秘
主题二魅力沂蒙展新篇
第一节北城新区——临沂的中心商务区
第二节兰陵蔬菜——演绎别样蔬菜传奇
第三节物流之都——打造商贸物流引擎
主题三临沂明天更美好
第一节沂蒙血脉——沂河流域开发与整治
第二节临沂治霾——生态与发展的博弈
第三节沂蒙人家——临沂民宿旅游的发展
4.课程实施:
“走沂蒙学地理”课程主要有以下三种实施模式:
(1)“先实践后理论”的归纳模式:先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再将实践中搜集整理的乡土地理资源、案例引入地理课堂,实现从感性到理性、从经验到理论的升华。
以“兰陵蔬菜——演绎别样蔬菜传奇”一节为例。教师编制“兰陵国家农业公园考察方案”,将学生分为“菜农、收购和销售商、物流公司、蔬菜加工企业、政府官员、消费者”等小组并设计调查问卷或访问提纲。利用国庆假期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先总体了解兰陵蔬菜生产状况,再分组调查、收集资料并形成成果。课堂上以“缘起—发展—优劣—未来”为主线,引导学生利用实践成果资料分析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对兰陵蔬菜生产的影响,比较兰陵与寿光蔬菜产业区位条件及产销特点的异同,为以蔬菜生产为基础的兰陵县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出建议。
(2)“先理论后实践”的演绎模式:先在课堂中学习地理原理、规律,后在实践中应用地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实现从普遍到具体、从理论到实践的落地。
以“临沂治霾——生态与发展的博弈”一节为例。课上教师由“央视新闻‘临沂污染引发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