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shall与Porter的理论对产业集群创新研究具有重大贡献,但他们仅从经济要素的角度考虑集群创新优势。20世纪70年代,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将空间维度引入现代主流经济学中,分析空间结构、经济增长和规模经济之间的关系。
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克鲁格曼的著作《地理与贸易》在产业集群研究领域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他指出无论是在国家之间还是国家内部,生产在空间的位置是一个关键问题。在他发表的《收益递增与经济地理》一文中,克鲁格曼以收益递增理论为基础,考虑地理区位等要素,发展了集聚经济的观点。他提出的工业集聚模型认为,在规模经济、运输成本低、高制造业投入的条件下,将会在地区形成专业化分工和产业集聚。
他还进一步指出:偶然因素、产业集聚形成的前向与后向联系、路径依赖等对集聚效果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在运输成本比较低的情况下,某地区规模较大的制造业部门的规模会不断扩大,而另一地区规模相对较小的制造业部门会不断萎缩,结果就形成了制造业都集中于某个地区的“中心一外围”模式。并且制造业的集聚,对供给和需求都会产生显著的前向和后向联系,使得运输成本在较大范围上保持集中均衡,“中心一外围”的模式持续发展。
克鲁格曼的主要贡献在于,首次通过数学模型证明了区域集聚的形成,并分析了产业集群会同时受到区域资源禀赋和产业间关联两方面的影响,明确地将空间要素纳入企业集聚的分析框架中。但他仍然没有分析集群主体活动之间存在的信息、技术、人际等难以量化的联系。
创新网络理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同的国家或地区产业集群创新绩效的明显差异,引起了一批学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