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之名这么来的青岛建置以来第一部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1月9日讯近日,青岛建置以来第一部百科全书性质的地名志书《青岛市地名志》出版。

据本书主编赵夫青介绍,本书填补了青岛一直没有一部全面介绍自己城乡历史与现状的权威性地名志的缺陷。此书体例完善、内容丰富、文字流畅、地图精湛、图片精美,对全面整理保存地名史料、普及地名文化知识、促进地名信息共享、宣传青岛城市形象、助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据介绍,本书依托青岛市第二次地名普查成果数据,通过对地名来龙去脉的梳理,汇集了青岛及各区(市)的基本情况,包括历史、地理、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反映了青岛自古以来的历史变迁,展现了青岛人民励精图治、奋发向上的伟大精神,记载了青岛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特别是在改革开放40多年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据文献考证,青岛之名始于明代,先后出现“青岛”“小青岛”“青岛村”“青岛口”等名称,历经海岛、村落、口岸、市镇、海防区域、欧人城区、主城区、市区等一系列演变,由小而大,于年成为青岛全域概念。

青岛地名源自青岛近海的两座小岛,一座是位于前海青岛湾内的“青岛”,一座是位于即墨田横岛群的“青岛”。年版《即墨县志》中记有“青岛”两处,一处未注明具体地理方位,另一处记“青岛,在县东一百里”。后者当指“县东”即墨田横岛群里的“青岛”(胶州湾的青岛位于“县南”)。同版《即墨县志》收录即墨知县许铤《地方事宜议·海防》一文,记有:“本县东南滨海,即中国东界,望之了无津涯,惟岛屿罗峙其间。岛之可人居者,曰青,曰福,曰管,曰白马、香花,曰田横、颜武……”此处“青”当指“县东南滨海”“中国东界”的田横岛群“可人居”的“青岛”。此为“青岛”之名最早载于文献。年版《胶州志》在胶州湾口标注岛屿有“青岛”“黄岛”“薛家岛”,“青岛”与“淮子口”相对。淮子口为明清胶州湾口的通称,按其地理方位,此处“青岛”当指今胶州湾内的小青岛。明朝人文地理学家王士性在年刊刻的地理著作《广志绎》卷三“江北四省”中记载:“胶莱河与海运相表里,若从淮口起运至麻湾而迳渡海仓口,则免开洋转登、莱一千五六百里,其间田横岛、青岛、黄岛、元真岛、竹岛、宫家岛、青鸡岛、刘公岛、之罘岛、八角岛、长山岛……其余小岛尚不可数计,于此得避,岂不为佳?”因此处“青岛”没有位置描述或地图标注,仅用文字排列在“田横岛”与“黄岛”之间,所指哪个“青岛”,难以确定。不过,其所指田横岛群中的“青岛”可能性大些,此岛面积为0.18平方千米,最高海拔为25.90米,远远大于和高于青岛湾内的青岛(面积为0.平方千米,海拔为17.20米),且因靠近田横岛,其历史知名度相对较高。此岛有耕地、水井,高潮时呈现三个岛,大岛东部和二岛上草木繁茂,望之青翠,故名“青岛”“小青岛”,年海岛普查时,因与青岛湾内的小青岛重名,改称三平岛,以示区别。

青岛别称小青岛,史料也有记录。年刊刻的《灵山卫志》载:“小青岛在淮子口对岸,入海者之必由道。”清道光年间重修《胶州志》和清同治版《即墨县志》都从此说。小青岛原称“青岛”,因面积较小,无耕地、水井,不可人居,又称“小青岛”。年青岛特别市设立时,因其原名青岛与市名重名,遂定名为“小青岛”。“青岛”出现后,又有“青岛口”地名出现。据胶州湾女姑口所立《重整旧规》碑文记载:“我即邑自前明许公奏请青岛、女姑等口准行海运,于是百物鳞集,千艘云屯,南北之货即通,农商之利益普……”即邑指即墨县,许公乃即墨知县许铤。乾隆年间,清廷在青岛设卡征税;同治年间,清廷在青岛设立东海关常关,故乾隆版和同治版《即墨县志》均记载:“金家口、青岛口海船按装载货物抽取税银,尽征尽解无定额。”清同治版《即墨县志》中的《海口图》中将“青岛口”标注在陆地上,泛指从今莱阳路至太平路一带的海陆区域,是与金家口、女姑口同样的贸易口岸。

青岛村始建于明朝初年。据记载,丁氏一支由浮山所迁此定居,初称丁家庄,后一些军户和渔民迁至此地安家,逐渐发展成为一个较大村落,改称青岛村;章高元在电文中将上青岛村后面的山头称为青岛山,即今青岛山,青岛村和青岛山均以胶州湾内的海岛命名。德国地理学者李希霍芬在其年出版的《山东及其门户胶州》中也提到“青岛”地名,是西方著作中有关“青岛”地名的最早记载之一。次年,德国翻译谋乐编纂《山东德邑村镇志》称,德国人把青岛口称为下村,下青岛,把通过一山谷和几块田地区分开的青岛村称为上村,上青岛。此时的下青岛村,因青岛口贸易繁盛,已形成商业区域,等同于青岛口;上青岛村还是传统农耕村庄。世居青岛村的绅商胡存约在其所著《海云堂随记》中称:“吾胡氏原籍云南,明洪武迁入鲁,居于是乡,繁衍□□,结为上庄、下庄,□□□□,□□□□□,濒近海隅,航运通达,□□往来极盛。”(“□”为缺字)可见青岛村又分上、下两村。年编修的《胡氏族谱》记载:“吾族相传自明永乐初年()由云南迁居即墨,世居青岛之上庄”,“聚族而居,五百余载”。胡氏族人始建的村落在今青岛迎宾馆一带,初称青岛村,后因村民繁衍,分出一支,迁至今湖南路和广西路一带立村,因处于青岛村下坡,故称下青岛村,俗称下庄。下青岛村建村后,原青岛村则称上青岛村,俗称上庄。就村落得名来看,村以岛得名,即先有青岛,后有青岛村。说明“青岛”之名的出现,不晚于明初。因村落背山面海,村民亦耕亦渔。为求海上平安,年,村民在村前修建妈祖庙,后称天后宫,此时,今青岛前海一带已成为胶州湾较大的渔货码头,后称青岛口。据清同治年间天后宫《募建戏楼碑记》记载:“窃闻青岛开创以来,百有余年矣。迄今旅客商人,云集而至。”碑文中的“青岛”,已不再指一个岛、一个村、一座山和一个海口,而是这一地区的总称。

德国占领青岛后,与清廷签订《胶澳租借条约》,年,德皇威廉二世将胶澳租借地内的新市区定名为青岛。次年,德国总督将前海欧人区命名为青岛区,系租借地内界9区之一。此为“青岛”正式作为“区级”行政地名之始。年中华民国政府收回胶澳主权后,颁布《胶澳商埠暂行章程》,设立胶澳商埠,辖域与胶澳租借地一致;商埠内设市,“市定名为青岛市,以青岛市街、台东镇及台西镇之界址为区域”。“青岛市街”,即德国胶澳租借地时期的欧人区与大鲍岛华人区合并后的区域,青岛市之外均称为乡。随即,中央政府颁布《青岛市施行市自治制令》,规定“青岛市定为特别市,依市自治制组织之”,青岛成为中国第一个由国家以法令形式宣布设市的城市。后因军阀混战,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对青岛归属问题意见不一,中央政府延迟公布青岛设市自治的日期,使青岛设市自治未能实施,市政仍由胶澳商埠督办主持。青岛设市的有关法令被收入年出版的《民国法令大全》,系该书记载的唯一由中央政府宣布设市的法令。青岛设市虽未实施,但“青岛”之名深受各界欢迎,在社会广泛使用。年,国民政府设立青岛特别市,次年改称青岛市。至此,青岛作为中国政府命名的市级法定政区地名正式使用。(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崔燕)

(作者:崔燕)




转载请注明:http://www.tanggallery.net/dcgtyzz/1043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